0%

Elon Musk

凡事先从本质开始思考,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回反推。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,你不会因为暂时的困难而对结果失去信心,也不会因为好高骛远而做出徒劳的努力——因为你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是“第一原理”推导出的必然结果。——第一性原理,打破习惯偏见的利器。

埃隆•马斯克是风格独具的梦想家,也是眼光独到、一再开创新商业模式的企业家。从PayPal,到特斯拉、Space X、太阳城,他的创业历程中遭遇了无数棘手的事件,但是每一次突破都令全球惊艳。无论钟情于什么领域,他都可以展现出惊人的专注力。44岁的马斯克已经涉足颠覆互联网、 金融、汽车、航空以及能源业。他近乎疯狂的对科技的专注,使他成为目前最成功的连续创业者和科技创业家。

1hzcgUJuL83Q1BVvAzzcyLw.jpeg

【第一性原理】

和你一起终身学习,这里是罗辑思维。

前天我们聊了“概率权”这种思维模式,昨天又做了一个引申。

这个思维模式和人工智能的原理有相似的地方:尽量抛开存量,在每一个决策点上独立决策,这其实也符合经济学上讲的“沉没成本不是成本”原理。

今天我们再做一个引申,帮助大家理解这套思维模式。

大家可能听说过“第一性原理”这个词,最近在创业市场很火。这个词早就有,最近火是因为伊隆·马斯克经常用这个词来解释他的创业思路。

有个投资人朋友跟我说,他现在一去硅谷谈项目,那些大佬投资人第一句话就问,你这个项目很好,可是它的“第一性原理”是什么?

我们先回到伊隆·马斯克,关于“第一性原理”,他是这么说的:

我们运用“第一性原理”思维而不是“比较思维”去思考问题。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——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这件事情,我们就也去做。这样的结果是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。“第一性原理”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的方法,也就是说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,看到里面的本质,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。

听着有点晕,我举两个伊隆·马斯克自己的例子来说明一下。

大家都知道马斯克的一个创业项目是做电动车特斯拉,但很多人觉得电动车不可能做成,因为电池成本上降不下来。当时大概是 600 美元/千瓦时,它过去就是这么贵,一项东西的改进和降价总是很慢的,所以它未来也不可能变得更便宜。

好,伊隆·马斯克的“第一性原理”登场了。

他说我不管现在的电池有多贵,我就回到本质问一个问题,电池的硬成本是什么构成的?无论如何也减不下去的成本是什么?

无非就是铁、镍、铝这些金属,除了买这些金属的成本是绝对降不下去的,剩下来的成本都是人类协作过程中产生的,那就有优化的空间。

比如,在美国生产可能税费比较高,那就不要在美国生产了;可能是某个技术路线它比较昂贵,那随着它的大规模普及应用,这个价格就能降下来;可能是某种模块设计上本身出了问题,那就改变设计。

总之,回到物理学的角度看这个产品,他就是一些金属的组合,我们就有可能把电池的价格无限逼近这些金属本身的价格。

同样的思路,伊隆·马斯克的另一个创业项目是造火箭。

这事本来只有国家才有财力干,但是伊隆·马斯克说不对,我算了一笔账:一架火箭,它的原料成本只占火箭的总成本的2%,就算还有其他成本,那都可以优化。所以,他放话说,可以把现在火箭的制造成本,降低到只有现在的10%。

这两个例子你听起来可能还是有点虚。

其实“第一性原理”,就是让我们把目光从那些别人做的事上挪开,不管做什么选择,都以最根本的那个原则为参照点,不断用那个参照点为自己纠偏。

重要的不是“第一性原理”本身,而是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,不受其他因素影响。这和我们昨天讲的,不理会沉没成本,在每一个点上做独立决策的人工智能思维,是不是很像?

那么问题来了,除了根本的原理和目标,那些其他参照点为什么会出问题呢?

因为我们人类文明是通过漫长的时间一点点积累出来的。在积累的过程中,虽然有很大的进步,但是那些存量也有很多不合理、低效率、甚至是荒唐透顶的东西。如果不能随时回到根本,就很容易把经验变成负担。

举个例子,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。

二战时期,英国空军部队有一个规定,战斗机的皮革座椅要用骆驼的粪来擦洗保养。英国空军的后勤兵多年一直以来都这么干,但谁也不知道为什么。

后来有人就觉得奇怪,专门去做了调查。原来当年英军在沙漠地区作战的时候,需要骆驼运输,可驾驭骆驼的皮具是牛皮作的,那个味道骆驼闻着很不爽,赖着不走,没办法只好用骆驼粪擦牛皮具,盖住牛皮味。

结果,结果这条规定就一直被当作金科玉律沿袭了下来,等到骆驼变成了飞机还没变。

其实大家想想,在自己的行业里,有多少事都是因为习惯偏见,因为既得利益者的坚持而保留下来的,从“第一性原理”来看,其实都可以一刀砍掉。

就拿我这次来说,把《罗辑思维》节目从全网分发变成只在「得到」里播出,从视频改成音频,很多人做各种分析,分析地五花八门。其实回到“第一性原理”来看,就是两条——

第一,一家做精品内容和知识服务的创业公司,只为自己的用户提供服务,这有什么奇怪的?

第二,从视频改成音频,从一周一个长的,改成每天一个短的,这个改动也是为了更好地尊重用户的时间和他们的使用,这也是顺理成章的。

但是大家替我们想想,我们做这个改版的决定,也是非常的艰难。为什么?

因为会遇到很多的阻力。首先公司内部的协作方式要改,很多做惯了某件事的同事,要重新学习新的业务;外部的合作伙伴也要调整和重新谈判;还有习惯我们原来节目的观众会有一些怨气和不习惯。

如果我们顾忌这些因素,也就是伊隆·马斯克说的那种“比较思维”,那任何变革都不要想了。

我们为什么要用“第一性原理”来思考问题?

因为这是一个技术疯狂迭代、迅速爆发的时代。好处是,我们有机会打破原来的习惯和偏见,重新规划一件事,因为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,让这件事还原到自己的本质。坏处是,选择太多,可能性太多,我们就像是从陆地来到了海洋,不确定性太大。

所以,找到一个目标,找到一个航标灯,就尤为重要。所有的合作者在心里记住那个唯一的目标,随时纠偏,随时质疑习惯和偏见,随时去除冗余,才能够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把握住自己。

我以前听吴伯凡老师讲过一个道理,在农村看到别人开拖拉机觉得很神气很简单,但结果自己开的时候,根本开不直,歪歪扭扭的。

后来他请教那些老司机,人家就告诉他,你时刻盯着自己的手,你当然就开不直了。想要开直很简单,盯住远方的一棵树,你就奔着这棵树开,不要想手的事儿,自然就直了。

对啊,我们现在开车的人都知道,老司机开车不会盯着自己的手,盯住前方自然就直了。在这个故事里,手就是“比较思维”,远方的那棵树就是“第一性原理”。

这“第一性原理”其实没有那么高大上,不仅仅是创业的事儿。伊隆·马斯克这样的创业者可以用,我们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。

比如,我是来看电影找乐子的,这是我做这件事的“第一性原理”。

所以如果看到烂片,我起身就走,不跟电影票钱较劲。

再比如,我到一家公司是来长本事,让自己将来在职场上变得更值钱的,这是我上班的“第一性原理”。

所以,拍老板马屁,跟同事勾心斗角这事儿,能省就省。

再比如,我是一个足球运动员,我在场上踢的每一脚球,每一次奔跑,都是为了让自己在整个球市上更有价值,在足球运动史上建立自己的地位,这是我的“第一性原理”。

所以,搞好跟教练和其他球员的关系,都是为了这个目的,而不是让别人夸我是一个好人。

这两天我们反复提到的老喻,他在一篇文章里说他发现了一条极简的公式,按照这条公式,任何人都可以不靠智商、背景和运气,找到一种广泛可行的解决方案。

听着像吹牛,但是按照我的人生阅历,这个公式确实很有道理,这个公式是:

你的成就=核心算法×大量重复动作²

所谓“核心算法”,就是你的“第一性原理”。

就是你始终揪住它不放松的东西,做任何事都是使用这个“核心算法”,在任何选择关头,不管别人怎么说,怎么看,都用这个原理做决策。

所谓“大量重复的动作”,就是一旦启动开始重复地做,笨笨地坚持往下做。每多做一次,就会比其他人积累更大的优势,而且这个优势是指数级积累的。

比如谷歌公司做的街景地图。

它的“核心算法”很简单,就是要把人类所有城市的地图数字化,开着带有摄像头的车,在各个城市里转。这个工程一启动,非常慢,工程量很大,做法也很笨,但是只要持之以恒,其他公司就望尘莫及。

再比如说,我有次去雅昌印刷参观,了解到他们派了一个4人小组,把西藏布达拉宫所有的壁画,用最高清晰度的摄影机一幅一幅地拍摄了一遍。

整个工程持续四五年,但是一旦做成,全世界想用布达拉宫的壁画艺术品,只能到雅昌去买版权,不大可能再重新拍摄一遍了。一件很笨的事,从最终的结果看很聪明。

再比如说我们自己,“核心算法”就是提供新技术条件下的知识服务,把此前的人类知识用新技术和新载体再生产、呈现一次。虽然我们现在做得还很少,水平也有待提高,但是只要起步慢慢去做长期积累起来的优势,就非常可观。

其实这个公式也不是什么发明,巴菲特就说过一句话:“投资就是滚雪球。”

投资就像是一个人站在山顶滚雪球,只要有足够长的坡,和足够湿的雪,一个小雪球顺坡而下,就能越滚越大。

对照刚才的公式,“坡”就是核心算法,“湿雪”就是大量可重复的动作,“滚雪球”就是有效的、可重复的、可持续的强化学习。

连续三天,我们给大家讲的这种思维方式,其实就是我们这些笨笨的,但是不怕苦不怕累、有梦想的人,在这个时代的生存之道。

请大家记住三个词:
概率权
过往不恋
第一性原理
它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,说了同一个道理。

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,咱们下周见。

时间:马斯克最大的敌人

沃特斯:这位企业家利用重型火箭发射成功说服特斯拉股东相信他能解决Model 3电动车生产问题,但他对自己的光环指望过多将是一个错误。

更新于2018年2月12日 07:29 英国《金融时报》 理查德•沃特斯 旧金山
模仿和改进一直是推动硅谷发展的动力。很少有真正突破性的创意:完善别人已经尝试过的主意是通常发生的情况。正确的配方——如搜索领域的谷歌(Google)或社交网络领域的Facebook——有望得到轰轰烈烈的结果,即便其他公司早已尝试过同样的做法。对打造一款更完美“捕鼠器”的执着追求,可能导致广阔天地无人探索。

这为我们思考埃隆•马斯克(Elon Musk)的意义增加了一个理由。在一个潜在巨大的新科技市场,很少有人能够获得以年衡量的领先优势。同时在两大新市场做到这一点更是闻所未闻。然而,这种领先地位给先驱者的商业和融资模式造成严重压力。

最近,“马斯克世界”为我们完美展示了他那种宏大思维所经历的曲折起伏。

首先是人们期待已久的猎鹰重型火箭(Falcon Heavy)成功发射升空,这是马斯克旗下的SpaceX打造的一款巨型火箭。虽然在时间上比最初所承诺的晚了4年,但仍然遥遥领先于与之竞争的重型火箭。

SpaceX遵循一种经典的风险投资模式。与马斯克有过密切合作的人士表示,为了捍卫他把人类送上火星的终极目标,他非常坚定地保持该公司的私有结构。风险投资者似乎对其进展感到满意:SpaceX已筹集16亿美元资本金,最新一轮融资使该公司估值达到210亿美元,是两年前的两倍。

SpaceX的另一部分融资来自其猎鹰9号火箭(Falcon 9)的客户,该型火箭已经迅速从奇迹(在本10年初是首枚进入太空的私人资本打造的火箭)变成了主力运载工具。火箭项目风险巨大:一次发射失败就可能让整个公司的业务陷入停顿。但SpaceX很快从不到18个月前的一次爆炸中恢复了元气,在2017年进行了18次成功发射。

马斯克旗下另一家公司特斯拉(Tesla)推出的Model 3是他首次尝试打造的面向大众的电动车,也是一款超前于时代的车型。像猎鹰重型火箭一样,他利用较小规模的产品来达到当前地位。马斯克甚至曾短暂地在那些早期的电动车上实现盈利,只是随后在新车型上跌回亏损区间。

但他没有让特斯拉保持私有的自由,特斯拉依靠从公开市场获得的大量资金注入才走到现在。

马斯克成就的标志之一是,在遭遇了一连串漫长的产品交付延迟和制造问题后,他仍可以让股市投资者保持信心。最近,在中期生产目标被推迟6个月后,他又开始尝试为Model 3争取时间。对他的短期承诺和预测落空已经习以为常的投资者,再一次心甘情愿地相信他。

这两家兄弟公司产生了强大的光环效应。最近,全世界都看到了一辆红色特斯拉Roadster跑车在太空飞行,方向盘后坐着一个假人宇航员。

马斯克没有错过利用SpaceX的成功来凝聚忠实粉丝的机会。“人们会想,如果我们能把一辆Roadster跑车送到小行星带,我们也很可能搞定Model 3的生产,”他在近日对华尔街分析师表示,“这只是时间问题。”

但是,对这个光环指望过多将是一个错误。最近的股市暴跌提醒人们,廉价资本(马斯克曾经大举利用的大宗商品)时代正在走向终结。更重要的是,Model 3每延缓交付一个季度,特斯拉就会失去一个季度的领先地位。

特斯拉的技术成就——无论是在电池、电动传动系统,还是在自主驾驶方面的进步——正迅速被如今竞相发展电动车的汽车工业赶上。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马斯克自身的成功。自他完成了那件不可思议之事——说服数以千计的人排队交1000美元定金以获得加入Model 3等候名单的特权——已经过去近两年了。名单上的多数人从现在算起可能还得等上一年。

马斯克或许已经征服太空,但时间是即便马斯克也无法控制的商品。这位特斯拉老板最近对华尔街表示,目前还没有交出首席执行官职位的任何想法——这是他最新的长期奖酬计划所设想的一个可能性。但如果延误过久,就连特斯拉的股东们也可能愿意把他送上前往小行星带的不归旅程。

第274期丨任务分解

和你一起终身学习,这里是罗辑思维。

最近,王煜全老师,就是「得到」App的订阅专栏《前哨·王煜全》的主理人,给我转了一份埃隆·马斯克的PPT。埃隆·马斯克,我们都知道是特斯拉电动车的老板,但是他也有很多其他生意。这份PPT是他去年9月份在国际宇航大会上,发布火星殖民计划演讲时用的。我看了以后,非常震撼。

什么是火星殖民?

这是埃隆·马斯克的一个疯狂计划,他的目标是用宇宙飞船每次携带200位乘客前去火星,旅行的时间将会在80天左右。通过大概20-50次的火星运输,能在火星上建立完全自给自足的城市。预计40-100年后,也许会有100万个人类在火星上生存繁衍。

这个目标是不是很宏伟?反过来说,是不是显得很扯?反正我第一次听说的时候,是不太相信的。

埃隆·马斯克可不管你信不信,撸起袖子就先干起来了。

今天,我就把从王煜全老师给的PPT里,看到埃隆·马斯克的思考过程,讲给你听。

首先,埃隆·马斯克说,火星移民,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?

不是科技,是钱。科技问题都需要靠钱解决嘛,要花多少钱呢?

去一趟火星,一个人100亿美金!

埃隆·马斯克希望达到的状态是什么?把去一次火星的成本,从100亿美金,降到和买一栋小房子的价钱差不多,大概是20万美元,约合人民币130万左右,这样就会有很多人愿意去一趟。那如果很多人愿意在临终之前,去一趟火星看看,就会聚集起足够的财力,实现火星移民计划了嘛。

这样思考下来,埃隆·马斯克就把一个可能动用国家力量都解决不了的科技难题,变成了一个公司层面可以操作的资本问题。

那么,成本从100亿美金,到20万美金,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呢?这意味着,要把从火星到地球的运输成本,以吨为单位,降低5万倍!

怎么把成本降低5万倍?埃隆·马斯克指出了四个方向:

第一,火箭得是可以重复使用的。如果发射一次,就烧坏一个火箭,太费钱了。我们如果能把火箭发射出去,再让它飞回来,下次发射继续用,是不是成本就降下来了?

埃隆·马斯克2002年成立了SpaceX公司,2015年底就实现了火箭发射以后的再回收。这个新闻你可能看到了,说明这事是可行的。这种成本降低,就是第一步。

第二,飞船如果直接载满整个太空航行所需要的燃料,再发射,火箭就会非常的沉重,成本很高昂。怎么办呢?

埃隆·马斯克说,在太空轨道上,对飞船进行补给。

简单解释一下这个原理,先用火箭推进器把飞船送到太空轨道,这时候不用装那么多燃料,只要足够把火箭送上太空就行。然后推进器迅速返回发射台,装上燃料箱,再飞到轨道,把燃料补给飞船。完成这一过程之后,推进器返回地球,而飞船则将前往火星。

采用这种方式,前往火星的成本减少了500倍。这是第二步。

第三,在火星上制造燃料,让飞船能够从火星返回地球,这样返程的燃料就不用从地球上带了。这同样还是为了解决燃料负重的问题,又降低了好多倍发射成本。这是第三步。

第四,使用正确的燃料。埃隆·马斯克对比了可能的几个选项,比如煤油、氢氧气等等。但他最后认为甲烷是一个更好的选择,因为甲烷在火星上制造起来相当容易。

经过这轮分析,埃隆·马斯克就把一个天方夜谭般的技术难题和资本难题,拆解成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技术问题。

埃隆·马斯克还给自己拉了一张时间表,在本世纪20年代的后半段,将人类送上火星。

这里面还有一个变量没有算在内,就是在未来十几年内,人类技术的进步。很多现在看起来无解的问题,那个时候也许就有解决方案了。

听到这,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,觉得火星殖民这事好像靠谱了很多。这就是埃隆·马斯克厉害的地方,他做特斯拉汽车,做超级高铁,包括做脑机互联,就是把人脑和计算机连起来的技术。

这些革新性的技术,每一个听起来都特别的科幻。但是,只要你深入去了解,就会发现,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。只要拆成具体的步骤,一点一点地想办法,还是有实现的可能的。

所以,有人采访埃隆·马斯克,问他关于商业的知识。他说,“我不知道什么叫商业。

所谓公司,就是一群人聚集起来,创建一个产品或者服务,为一个目标而孜孜奋斗,而已。”

今天我们介绍埃隆·马斯克的火星计划,是想说,什么是工作能力?

我曾经说过,所谓工作能力,本质上就是把一个大目标,分解成小任务的能力。

我在「得到」App的订阅专栏,刘润老师的《5分钟商学院》里,看到一个例子。比如,今年你接到公司给的目标:年内,要发展100个新客户。

你一算,我手下5个员工,那好,每人领22个任务,一共110。多的10个以防万一,这不就完成目标了吗?

你放心,你这个经理或者主管肯定当不长,为啥?因为你拆分了任务,但没有分解任务。如果你当经理,只是需要做一道除法算术题,那凭什么你当领导呢?

什么是任务分解?就是把公司要求的目标,变成员工可执行的任务。

这其实是一个“翻译”任务的过程,谈“目标”和谈“任务”,是两种不同的语言。

目标这种语言,是一种面向结果的语言,主要用来说:我们做什么;任务这种语言,是一种面向过程的语言,主要用来说:我们怎么做。

回到刚才的案例。

你的目标是今年拓展100个新客户,那怎么获得啊?主要是靠“拜访潜在客户”。假如根据过去的数据,你的团队把潜在客户变为客户的转化率是5%。

那算笔账,你的5名员工,每天需要打10个陌生电话,拜访2个潜在客户,并同时跟进2个转化中的客户。算账的具体过程我就不说了,有兴趣可以看看刘润老师的订阅专栏《5分钟商学院》。

你看,把任务分解到这个份上,你的团队就可以马上动手干活了。过程中,你作为领导,还要进一步分解任务。

比如,观察谁打电话的话术比较奏效,把他的经验和其他同事分享;再比如,行业里正在发生什么变化,什么样的客户比较容易被说服,你要为同事指出工作重点;再比如,有没有新的能人可以引进团队;再比如,怎么把客户的意见反馈给产品部门,期待未来的改进,等等。

这些细节,都是对一个大目标的分解。

判断一个人的工作能力,其实很简单。不是他的学历有多高,本事有多大。而是遇到一个大难题,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有畏难情绪和抱怨情绪,是不管这个难题有多大,第一反应要分解问题,把大难题变成小难题,或者是马上就可以做的动作。

这样的人,肯定是高手

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里,明天见。

欢迎你在留言区写下今天的想法。

把下图分享出去,与更多的朋友一起终身学习。

硅谷钢铁侠

总的来说,我觉得Elon Musk的成功归于几个方面:

1、这人实在太聪明了。从小就编程,博览群书,工程师出身,爱从物理的角度分析一切,跟人交流能快速从最顶尖的人才那里快速学到精髓,几乎做什么都成功。智商绝对是成功的必要条件。他的祖上一直喜欢冒险,而且都很聪明。第一个儿子死了,musk禁止自己在公开场合太悲伤,因为对周围的人和未来没有任何好处。永远都理性地去分析事情!“Elon has a mind that’s a bit like a calculator. If you put a number on
the projector that does not make sense, he will spot it. He doesn’t miss
details.”能快速作出重大决定:“One of my favorite things about Elon is his ability to make enormous decisions very quickly. That is still how it works today.”

2、努力。他很小时就明白,人生很短,因此非常勤奋,虽然说自己工作不是很忙,仅仅一周100个小时而已,一周工作7天。他说:“If there was a way that I could not eat, so I could work more, I would not eat. I wish there was a way to get nutrients without sitting down for a meal.”他唯一一次濒死经历是去度假得了疟疾,之后他就风趣地总结:“vacations will kill you.”也是这个原因,他做什么都快,而且把他的手下们逼到极限:Fail Fast!(尽快行动,即使失败也要趁早)

3、成功欲望和坚强的意志。他盯上什么就一定要做成,跟朋友们一起骑车爬坡、攀岩如此,创业也是如此。“The man does not take no for an answer”。2008年时他差点被搞垮,Tesla公司几近破产,老婆跟他离婚,SpaceX前三次火箭发射失败,但他依然挺到了最后,直到美国能源部奇迹般的给了他4.65亿美元的援助。他总结自己幼年受的那些磨难对他帮助很大。“Do or die but don’t give up.”一个了解他的投资人说:“He has the ability to work harder and endure more stress than anyone I’ve ever met”。

4、找最聪明的人替他干活。他不喜欢傻子。他的一个策略是,到各大名校去找最优秀的那些学生,让他们辍学来加入自己的事业。这相当于利用美国最顶尖的学校为他自初筛员工。年轻人也好使唤;让他们经年累月的加班甚至到太平洋小岛上一住大半年,忍受极端条件等待发射最佳时机也成为可能。

值得一提的是,Musk不达目的绝不罢休,这也包括扫除他前进道路上任何人方面的障碍:很多人都是因为会议上的某个不好表现被他立地解雇;连为他干了12年,为他包办几乎一切私人事物包括家里的阿姨雇用、私人约会的总裁助理也被他毫不留情地解雇。钢铁侠也没有解雇小辣椒,很多人因此批评Musk没有人味儿;但他的解释是,我是在为人类做好事,希望在将来地球不能住人时给人类提供个第二选择(火星),来不及考虑个人恩怨。他的第一任妻子说要跟他离婚,他只给了她一个晚上考虑;第二天早上她还犹豫不决时,上午去购物就发现信用卡已经被注销了。但她第二个妻子(结了两次婚又离了两次,比他小20多岁)说他对家人和朋友很好。

顺便说下第一任妻子Justine,大学同学,貌似是加拿大人,为Musk两胎生了5个孩子

Musk的第二任妻子,Talulah Riley,一个年轻的英国演员

5、设立远大目标。创业者分两种,一种是上市或卖掉,自己发财;一种是通过产品或服务把世界变的更美好。Musk创过也公司基本上是后一种考虑。他不会随便谁的钱都要;也明确告诉全体SpaceX的员工,这家公司不会很快上市,因为投资者的短视不利于实现长期目标。Musk前期创业大部分的钱都又投入到Tesla和SpaceX这两个公司里去了,以至于这两家公司在面临财务风险时他个人几乎破产。

Musk从来都是长线思考,提出很多伟大构想(包括Hyperloop城际高铁项目和用卫星覆盖全球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,移民火星等等,让工作对年轻人显得非常有吸引力;当然为了实现这些目标,先要发展清洁能源,造火箭,而这些都是能带来巨大利润的行业。从某个层面来说,这是非常棒的一个战略。

Elon Musk不是Iron Man

版权归作者所有,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。
作者:蓝玉(来自豆瓣)
来源:https://book.douban.com/review/8063454/

好的传记要做到两件事,一,把一个光环笼罩下的人还原成做出了不起事情的普通人,让人们了解他;二,把危机和转机都写出来,让读者知道,了不起的人是如何在类似情况下做决定的。

如果做不到这两点,仅仅只是造神,这样的传记有什么意义?

热情和绝情,一个硬币的两面。

SpaceX的行动任务控制中心,马斯克和米勒在此全程监控火箭的发射过程。

SpaceX在洛杉矶郊区建立了一座真正的火箭工厂,成功打造出“猎鹰1号”火箭。

马斯克和特斯拉共同创始人艾伯哈德试驾早期的Roadster。两人关系后来破裂,直到特斯拉公司上市,两人才冰释前嫌。

过去的几年里,SpaceX的野心逐渐膨胀,包括建造“龙”飞船,可以载人去国际空间站或外太空。

欢迎关注我的其它发布渠道